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通知公告 >> 正文

守护校园健康:校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

编辑:陶琴 预审:王政霖 终审:储倩发表时间:2025-10-30 来源: [浏览次数]:

近期天气转凉,温差加大,进入了流感、新冠病毒感染、感染性腹泻、水痘、肺结核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学校作为人群聚集场所,传染病传播风险较高,为保障师生健康,特制定本防控指南。

一、秋冬季常见传染病识别与防控

1.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
病原与传播: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也可经气溶胶传播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造成感染。

临床表现:主要表现为咽干、咽痛、咳嗽、发热等。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、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、鼻塞、流涕、腹泻等。

特异性预防: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率。

2.流行性感冒 (流感)

病原与传播: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强。

临床表现: 起病急,常有畏寒、高热(体温可达39-40℃)、头痛、乏力、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,伴随咽痛、干咳、鼻塞等呼吸道症状。可能并发肺炎、心肌炎等重症。

特异性预防: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。

3.肺结核

病原与传播: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主要经呼吸道传播。

临床表现:常见症状为连续咳嗽、咳痰超过2周,或痰中带血。可伴有午后低热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盗汗、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。

特异性预防:出现上述可疑症状,应立即就医,确诊后需受专业医院正规全程治疗和管理。

4.水痘

病原与传播: 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,传染力极强。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通过飞沫或接触疱液传播。

临床表现:以发热及皮肤黏膜成批出现的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、痂疹为特征。皮疹呈向心性分布,主要分布在躯干,随后可扩散至头面部和四肢。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。

特异性预防: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预防。对病人应进行隔离,直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。

5.感染性腹泻

病原与传播:由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、志贺氏菌、沙门氏菌等引起。主要通过食物、水源以及人与人接触传播,易在集体单位暴发。

临床表现:主要症状为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,或伴有发热。大便性状可为稀便、水样便或粘液血便。

特异性预防:一旦出现症状,及时就医。在医院指导下,科学规范处理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(这是防止诺如病毒等扩散的关键),并对污染环境进行彻底消毒。

二、 校园疾病统一预防“五步法”

针对上述传染病,大部分预防措施是共通的。请同学们牢记以下“五步法”:

第一步:保持个人卫生

勤洗手: 遵循“七步洗手法”,在饭前便后、接触公共物品(门把手、电梯按钮)后彻底清洁手部。

遮口鼻: 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,使用后的纸巾应妥善丢弃并立即洗手。

不共用: 体温计、餐具等个人用品应实行专人专用。

第二步:强化身体免疫

均衡营养: 合理膳食,多吃蔬果,补充优质蛋白。

规律运动: 每周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。

充足睡眠: 保证每天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导致抵抗力下降。

注意保暖: 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。

第三步:做好环境管理

常通风:宿舍、教室每天至少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以上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
勤消毒:定期清洁宿舍,特别是门把手、书桌、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。

清死角:及时清理垃圾,不堆积杂物,保持环境整洁。

保洁净:不喝生水,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餐具定期消毒。

第四步:减少聚集传播

少聚集: 在传染病高发季节,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、通风不良的场所。

戴口罩: 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,科学佩戴口罩。

保距离: 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。

第五步:落实健康监测

早发现:每天留意自身及舍友健康状况,若出现发热(≥37.3℃)、咳嗽、呕吐、腹泻、皮疹等症状,不隐瞒、不自行用药。

早报告:第一时间佩戴口罩,主动向辅导员老师报告。

早治疗:及时到医院就诊,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。

配合隔离:若被诊断为传染病或密切接触者,需严格遵守隔离要求,待符合条件后再返回正常学习生活。

每位师生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让我们积极行动,筑起校园健康防线,营造安全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!